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选择一段小憩时光,花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充充电,调整一下心态和人生坐标,然后重新走入职场。如今在上海这样的“自愿辞职族”越来越多。
在英孚英语培训中心全天口语集训班上,20名学员中有1/3都是辞职后来上课的。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杨雄介绍,因非跳槽原因自愿辞职的人年龄多集中在30至35岁之间,其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收回拳头等待再次出击
余敏40岁2002年10月辞职原为某全球供应商华东区销售经理
上周五,记者来到英孚培训中心,看到全天班上20名学生和外教有说有笑地在交流各国的过年风俗,其中一位穿绿毛衣的女性显得特别活跃。工作人员告诉我,她是余敏,辞职来这里上课前,是业界小有名气的成功女性。
“把拳头收回来,以积累更大的力量再次出击。”余敏这样解释她辞职的原因。研究生毕业的她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良好的事业基础,这一举动令周围许多人不解,而余敏却说,在职场上工作十几年,自己一直是勇往直前的拳手,现在是停下来调整自我的时候了。
辞职至今3个月,余敏每天先送孩子上学,然后再去上课。下午3时半孩子放学,她便回家做饭,不上课的时候就约上朋友小聚。
对于今后的工作,余敏并不担心,她认为自己选择辞职就是因为有这份自信。她表示将来可能在原来的行业找工作,甚至还会涉足文化领域,因为那是她一直以来的爱好。
摆脱一成不变找寻最爱
胡晓裴35岁2002年11月辞职原为某高科技公司副董事长助理
“辞职后,我感到我的世界宽广了许多。”35岁的胡晓裴感到这是辞职带来的最大收获。
每天按时上班,处理文件,缺乏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使胡晓裴感到厌烦。想寻找新的工作,又感到自己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于是索性辞职,边充电边作今后的打算。
胡晓裴在班上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感到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她认为,人生质量的体现应该在于能否按自己希望的方式选择生活,选择职业。
胡晓裴打算等半年的英语班结束后再找工作,但这一次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职业。
专家点评
“自由人”追求精神小康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雄
能这样选择的人,其经济积累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还有富余,换句话说,他们是不必为了日常开销而守着一份工作的“自由人”。在上海,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种体现。当物质生活达到小康之后,精神生活的小康也随之而来。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物质紧张、90年代的原始积累,到了21世纪部分上海家庭拥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积累,开始追求一种新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