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由首都经贸大学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共同成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在北京首次发布“中国30省会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这一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加权的指数体系反映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并不像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样乐观,总平均指数为54.49,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空间较大。
据报告调查课题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生活质量指数”由一系列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加权得出。主观指数包括收入、生活成本、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节奏及生活便利程度等满意度;客观指数包括人均财富、通货膨胀率、绿地面积、恩格尔系数等。
从调查结果看,在30个省会城市中生活质量指数得分55分以上的城市有15个,超过平均分54.49,排名前3位的城市是广州、上海、南京,北京名列第8名。
分区域看,东部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高于西部,但主观满意度低于西部。以银川和北京为例,银川的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靠前(第4名),与其舒缓的生活节奏(48.68分,排名第1)有关;而北京的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靠后,与其快速的生活节奏有很大关系(38.03分,排最后一名)。另外,西部大开发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指数较高,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报告调查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解释,之所以生活质量指数偏低,通胀率和住房价格高、社会保障水平低、生活节奏快是居民主观满意度低的关键因素。
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认为,经济增长背后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存在反差。为此,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是今后最重要的任务。
生活质量指数排名
广州 64.07
上海 60.05
南京 59.49
银川 58.23
呼和浩特 57.61
合肥 56.42
石家庄 56.27
北京 56.23
长春 56.01
福州 56.00
排名后五位
哈尔滨 51.54
武汉 51.36
太原 50.67
西宁 50.11
乌鲁木齐 49.59
居民生活水平
排名前十位
广州 69.06
上海 66.79
福州 59.01
北京 58.67
杭州 57.16
南宁 55.58
南京 55.45
南昌 54.97
银川 54.42
合肥 54.27
排名后五位
兰州 47.63
西安 46.65
重庆 46.51
乌鲁木齐 45.44
西宁 45.31
省会城市居民
生活改善分指数排名
呼和浩特 69.81
银川 67.94
长春 67.66
沈阳 65.92
南京 63.74
广州 62.94
上海 61.81
北京 61.14
石家庄 60.69
西安 59.94
排名后五位
南宁 52.34
武汉 52.20
长沙 51.29
乌鲁木齐 49.74
昆明 43.19
生活成本分
指数排名
广州 60.04
呼和浩特 58.26
成都 55.16
郑州 54.90
南京 54.31
南昌 53.81
福州 53.62
沈阳 53.47
天津 52.69
武汉 52.16
排名后五位
兰州 46.63
西宁 45.35
海口 44.68
银川 41.98
乌鲁木齐 36.59
|